本案例描述了智慧餐廳發展背後,餐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的探索、嚐試。年輕一代消費群體更追求獨立個性、注重體驗感和養生健康,利用新技術打造智慧餐廳,既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,實現了口味的個性化定製,也豐富了顧客的消費體驗,為餐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探索了更多可能性;而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,為顧客觸及產品與服務體驗提供了更多渠道選擇,突破了傳統餐飲行業發展限製,亦成為當前餐飲行業發展的潮流。 關鍵詞:海底撈智慧餐廳;餐飲數字化;科技創新;智能後廚;雲技術;消費群體年輕化 2021年8月,海底撈新品沙棘鍋底上線,除新產品帶來的口味創新外,海底撈推出的沉浸式包廂亦成為亮點。包廂通過1:1實時還原沙棘的生長氣候,創造性提出全新沙棘用餐視聽體驗,讓顧客身臨其境地感受神秘的大西北生態,從而更好地理解沙棘的生態價值。
這種沉浸式服務體驗概念的提出及實踐,有賴於餐飲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帶來的成效,更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,契合年輕一代注重體驗感的消費新特點,已然成為未來中國餐飲行業發展趨勢。 商務部在2021年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提出,推動實體商業企業加快數字化、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,發展智慧超市、智慧商店、智慧餐廳,推進線上線下更廣更深的融合。以海底撈為代表的餐飲企業,已經在智慧餐廳領域耕耘多年,在探索中取得了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,為未來餐飲行業發展做出了有益嚐試。 14mX3m巨型投影屏,可同時容納80人的超大座位區,這是海底撈智慧餐廳的等位區,讓顧客吃著小食玩遊戲,從等位開始就有更好的服務體驗;360度全屋環繞式立體大屏、3塊穹頂屏幕,6大主題場景(雪域高原、梵高星空、熱帶雨林、無垢之域、浪漫櫻花、浩渺宇宙),每15分鍾隨機切換,有別於傳統餐廳的標準化環境,智慧餐廳的沉浸式環境,讓顧客擁有更豐富的體驗感。 “從等位開始就感受到滿滿的科技感,大屏幕上會有互動的小遊戲,一進去就一路拍拍拍,整體風格讓我有一種在科技館吃火鍋的感覺。”有年輕消費者在社交平台如此評價道。
自2018年起,海底撈以新技術改變餐飲企業成本結構,推出智慧餐廳,探索利用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手段來提升顧客體驗、降本增效和保障食品安全。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麵,海底撈智慧餐廳的配菜出菜環節已實現無人化,保持0~4度的恒溫,由機械臂自動配菜出菜。每份菜品都有RFID標簽,臨期自動報警,到期直接下架淘汰。菜品製作好後,由傳菜機器人配合人工分擔送餐工作,將菜品送到顧客桌前。
在口味選擇上,火鍋的核心就是鍋底和調料,每個人對麻、辣等味道的接受度程度不同。海底撈推出鍋底“私人定製”,根據顧客對麻辣香鹹度、油水比例的要求調出一個味道,保存在CRM係統中。自動配鍋機通過對原料、輔料、鮮料的精準化配置,配出“私人定製”的鍋底。 由於年輕消費群體更注重獨立個性,“私人定製”鍋底因此大受歡迎,在社交平台上出現了眾多海底撈DIY鍋底攻略,顯示出年輕消費群體對定製化、個性化產品的熱衷。
通過自主研發、業內首創的廚房綜合生產管理係統——IKMS係統(IntelligentKitchen Management System)所具備的生產管理、設備實時監控、智能化庫存管理三大功能,海底撈還實現了後廚自動化、智能化的管理,打造出智能後廚,解放了更多服務人員,讓其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,用以滿足顧客的個性化服務需求,進一步提升顧客滿意度。
傳統餐飲服務場景下,顧客與餐飲門店的交集僅存在於到店消費,但在數字化浪潮下,餐飲服務場景已然從線下向線上延伸,兩者的互動更加全麵而有效。 尤其是雲技術所帶來的改變,作為各種顛覆性技術的堅實基礎,雲技術成為企業向未來轉型的基石。自2016年開始,海底撈就陸續將核心業務係統上雲,點餐收銀、會員管理、訂餐排號、後勤係統等實現“雲化”。至2020年,海底撈全麵實現“雲上撈”,前端到後端所有核心業務係統全部上雲。 以海底撈超級APP項目為例,海底撈通過中台搭建,即建立起移動中台、業務中台和數據中台的基礎架構,挖好“地基”,為以後業務部門的“造房”需求提供底層支持;同時,重構整個會員體係上雲,以支持高並發流量的需求,新係統現在可以輕鬆支持億級的會員數量和千萬級參與者的活動。 對顧客而言,通過海底撈超級APP這個線上移動入口,可以更為便捷地享受和體驗海底撈的產品與服務。例如,顧客排隊問題可通過線上來解決,在超級App上,可以提前預訂或當日排號,而且可以選擇“靠窗”“靠遊樂園”“相對安靜的位置”等落座選項,生日聚會還是同學聚會的場景選項,還可以備注“準備寶寶椅、兒童餐具”等特殊需求。 “今天約上朋友一起聚一下,提前在海底撈APP上訂好位置,以防止到了要排隊,還可以在APP上提前點餐,這點特別好。”不少網友對海底撈超級APP的使用已經輕車熟路。 截至2021年6月30日,海底撈擁有8500萬會員,超級APP用戶日活峰值超過31萬次。2021年上半年,會員消費金額占總營業額的八成以上。 近年來,數字化消費、數字化生產等新模式、新場景、新業態層出不窮,數字經濟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柱。據測算,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.2萬億元,占GDP比重為38.6%,數字經濟在我國整個經濟增長中處於引領位置。 創新技術的不斷湧現,催動數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,各行各業數字化規模不斷提升。在餐飲領域,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步伐,行業正處在跨入以客群整體需求為中心的精細化管理模式,不斷加速數字化推進成為大勢所趨。 但由於市場規模巨大、菜品種類地域性強、業態形式豐富等因素影響,中國餐飲行業市場格局呈現分散態勢,加之創新技術門檻較高,業務與新技術融合受傳統業態習慣影響甚大,餐飲行業數字化轉型整體還處在實踐或摸索階段。 作為國內餐飲龍頭企業,海底撈較早開啟數字化轉型,通過全麵搭建數字化平台,並以此為基礎拓展數字化應用、智能化服務,持續擴大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效果,為顧客提供更具多元化、個性化的服務體驗。相信有關探索能夠為中國餐飲進化發展提供有益參考,助推餐飲行業不斷豐富發展形態及拓展邊界,持續提升顧客的服務體驗與滿意度。 近年來,餐飲行業不斷加快轉型進程,逐步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,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升級。數字化已成為當前轉型重要手段,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,傳統接觸式線下消費受到嚴重影響,而新業態新模式迅速發展,崛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數字化應用深入滲透到餐飲行業當中,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性,在防疫保供、提振消費、行業穩固恢複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。 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是行業趨勢,一方麵是消費需求越來越精細化,另一方麵也是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有效手段。海底撈有許多新技術與業務結合的案例值得行業借鑒和推廣,例如提升後廚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,就是解決當下人們所關心的後廚安全管理的有益嚐試。海底撈智慧餐廳從滿足顧客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,給予了顧客更多探索與嚐試的機會。 |